在您阅读本文之前,先点击右上角的“关注”,不仅能便捷地与我们分享和讨论文章内容,还能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资讯。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!
暖气、阳光、卧室,这些在城市居民楼里看似平凡的居住条件,却是山东一户五代人的遥不可及的奢望,因为他们的家并非普通的住宅,而是二战时期日军遗留下来的“炮楼”。
炮楼,原本是为了战争而修建的,日军设计它时并没有考虑居住的舒适性,其最薄的墙壁厚度都有70公分。这个历史遗留的建筑带给了这家人不少困扰,甚至连基本的暖气都整整等了20年才接入。
然而,令人震惊的是,这一家人尽管面临种种困难,依然坚持住在炮楼里,时间一晃就是58年!在山东青岛李沧区沧口街道,有一座三层高的圆柱形炮楼,它是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之一。
展开剩余76%从外观看,炮楼的外形并不出众,灰色的外墙与周围的新建筑相比显得毫不起眼。它不仅比起周围的新房显得低矮,而且几乎没有窗户,外形极其简单且有些陈旧。但就是这样一座外表普通,甚至有些荒废的建筑,为什么会成为当地的地标呢?
这座炮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38年。当时为了进行侵略,日军在山东修建了这个易守难攻的炮楼,炮楼的墙体上至今仍可看到弹孔和为射击而特意预留的射击孔,这些都是日军侵略历史的见证。然而,随着抗战胜利,日军败退,中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。战后,这座建筑并未被遗弃,而是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时代依然投入使用,成为电力部门的食堂。
1962年,孙从孝一家开始与这座炮楼结缘。上世纪50年代,为了改善职工的住宿条件,这座宽敞的炮楼被改建成了职工宿舍,孙从孝当时年仅14岁,跟随家人一同搬进了这座看似不太适宜居住的炮楼。
随着时光流转,这座炮楼渐渐成了孙家的一部分,充满了情感与回忆。直到2004年,青岛的房改政策发布,孙从孝的母亲决定花费3000元购买这座炮楼的一楼,并拿到了一本鲜红的房产证。对于孙家人来说,这不仅仅是买了一栋房子,更是为自己和炮楼之间深厚的情感增添了一份象征。
然而,这座炮楼带给孙家人快乐的同时,也伴随了许多困扰。作为战时遗留下来的建筑,炮楼没有卫生间、厨房以及卧室,很多房间都是弯曲的,不规则的形状,窗户多是用铁栏杆和弹药孔做的。更糟糕的是,由于长期未得到维修,炮楼的一楼竟然出现了塌陷,地面深陷1米多。
不过,住在炮楼里的居民们都不抱怨,凭借着敢于吃苦、不怕困难的精神,每家每户都凑钱维修炮楼,逐步修复塌陷的地方。随着时间推移,原本坍塌的地面被填平,变得平整光滑。与此同时,楼下也渐渐改成了简易的公厕,而孙家所在的三楼则经过改建,变成了一个小而温馨的“家”,厨房、卧室一应俱全。
然而,尽管炮楼逐渐得到了改善,但仍然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:冬天寒冷,夏天闷热。因为炮楼的墙体厚重,由石块逐层砌成,最厚处可达72厘米,最薄的地方也有70厘米,任何改动都有可能导致房屋坍塌。炮楼的窗户设计也不适合采光和通风,冬天冷得像冰窟,夏天又闷得难以忍受。为了取暖,孙从孝一家只能围着暖炉取暖,而这份“取暖”的方式持续了20年,直到房改期间,李沧区政府才为居民们解决了供暖问题。
街道工作人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四处查找可行的方案,最后决定通过炮楼的弹药孔打通管道,将天然气和暖气引入这座老旧的建筑。自此,孙家人告别了寒冷的冬天,温暖的冬季如约而至。那一年冬天,孙从孝仿佛做了一场甜美的梦——他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,也体会到温暖的炮楼给他们带来的安心。
除了改善居住条件,炮楼还带给了孙从孝一家意外的收获。在上世纪90年代,单位曾分给孙家一套20平的小房子,考虑到大家庭的人口众多,房子一直空置着。直到2015年,这套小房子因拆迁获得了50万元的赔偿款。孙从孝拿到这笔钱后,首先兑现了妻子的愿望:买一套可以住得更舒适的电梯房。
对于孙从孝的妻子来说,搬入新家是她的梦想,虽然她从未直说过,但孙从孝知道,她始终期盼着有一天能住进现代化的住宅。于是,拆迁款成了他们迈向新生活的第一步。新家与炮楼的区别让孙从孝的妻子像孩子一样高兴,夫妻俩一起策划装修,回忆起曾经一起度过的艰难时光。
尽管新家充满了现代化的舒适与便利,但孙从孝一家人并没有忘记他们曾在炮楼里的岁月。炮楼承载了他们五代人的回忆,也让他们的幸福生活有了更深的底蕴。如今,炮楼已经成为街坊邻居聚会的地方,孙从孝与妻子也体验了一把“朝九晚五”的生活,每天早上一起走进炮楼,晚上又满载回忆和情感离开。
炮楼不仅仅是他们的家,它见证了孙从孝一家人的成长,也铭刻着那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应忘记的历史。
您怎么看待这个故事呢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,和大家一起分享您的想法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炒股优质平台,股票配资注册,股票配资是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